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澎湖老屋顏

就地取材的建築元素

圖文提供/馬可孛羅

「要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是當地流傳已久的諺語,講述當地男子娶親前,先要在海邊挑三年咾咕石當建材才足夠蓋新房。這句諺語不僅說明了咾咕石是當地常見的傳統民居建材,
也讓我們想像四周環海的澎湖,居民在海邊就地取材的情景。所謂的咾咕石其實就是珊瑚礁岩。海中的珊瑚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碳酸鈣(石灰石),這些鈣質骨骼經過數百年甚至數萬年的堆積,所形成的群體便是珊瑚礁。之後經過地殼變動,這些珊瑚礁露出海面就變成蓋房子用的咾咕石了。
咾咕石是澎湖當地常見的傳統民居建材,本質是碳酸鈣十分堅硬,上頭細小的孔洞使其具有絕佳的隔熱與隔音效果,適合用來築牆或建屋


自海邊取得的咾咕石由於鹽分過高不能直接當作建材,須經過兩、三年的曝曬將石中鹽分去除才可運用。外表如同珊瑚一般的咾咕石,本質是碳酸鈣十分堅硬,上頭細小的孔洞使其具有絕佳的隔熱與隔音效果,適合用來築牆或建屋,因其凹凸不齊、大小不一,在堆疊上也需要一番工夫,當地工匠有「先大後小、下重上輕」等口訣,依照經驗堆疊出堅固又不會傾倒的建物外牆。除了咾咕石的運用,澎湖在日治中後期的建築上開始漸漸使用水泥,民居也出現洗石子的牆面、引入水泥鑄模工法來製作如囍字、萬字等磨石子造型窗格。
老厝上各種造型開窗十分引人注目,其中又以用紅磚所砌的「曾字窗」最為吸睛,正面看去彷彿一顆陽刻的印章。

使用水泥製作的建材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泥花格磚,與台灣的花格磚不同,澎湖的花格磚也是用水泥混砂製成,但在台灣使用的是河沙,到了澎湖所用的砂粒則是「就地取材」從海邊沙灘取得。這些海砂通常是珊瑚礁與貝殼的碎粒,因此澎湖地區的花格磚表面看起來顆粒較粗,細看甚至可看到砂粒上貝殼的紋路,與台灣的花格磚材質不太相同。由於澎湖地區可能因海風容易使鐵生鏽,因此鐵窗花的應用並不廣泛,而空心的水泥花格磚不僅具有通風透氣效果,多樣的圖案也具有了如鐵窗花一般的裝飾功能,豐富的各種花格磚使用方式與圖案收集也成為我們在此觀察老屋時的重點之一。


本文作者 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台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

  • 作者: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7-01-03
更多本書相關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